Discuz! Board

查看: 128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北京体育大学博导风采|武冬

[复制链接]

95

主题

128

帖子

566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566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3-1-28 06:41:39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" style="visibility: hidden;">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,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,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—习近平
我校博士生导师秉承学校六十余载深厚的文化底蕴,他们立德树人、奋进担当,无怨无悔地躬耕于三尺讲台,把对北体大、对教书育人事业、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化作忘我的工作热情、精湛的教学水平和优良的师德师风。让我们来领略北体大博士生导师的别样风采。
北京体育大学博导丨武冬
北京体育大学教授,博士,博士生导师,博士后导师,北京市教学名师。
研究方向:武术技术与理论 武术历史与文化 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  

导师介绍

教育背景
留学日本体育大学,国家级裁判,体育总局“百人计划”培养对象。
工作经历
199207-202007-北京体育大学-教师   

获奖荣誉
获北京体育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冠军、最佳教学演示奖、科技新人奖,北京市教学基本功A组二等奖,北京高校“优质本科课程”,“优质本科教材课件”,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,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,全国、国际武术论文一等奖等多项荣誉。


武冬教授入围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
“最美课堂”评选决赛


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”。2020年,教育部印发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,对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、怎么干、谁来干”进行全面部署。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师德建设,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。近年来,北京体育大学努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,践行好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使命,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。学校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,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,用好课堂主渠道,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水平,用身边故事阐释道理、用细节打动人心,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。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之“盐”溶于课程之“汤”,不断提升教育的亲和力、感染力、针对性、实效性,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入耳、入脑、入心。
近日,武冬教授入围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“最美课堂”评选决赛。


武冬教授是中国山西人,6岁开始随家父习武,至今已近50年。他于1988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,1992年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老师。
武冬教授先后师从国内诸多名师名家,研修太极拳、形意拳、八卦拳、翻子拳、劈挂、通背拳、戳脚和八极拳等拳法。
不同的先生给武冬教授的感受也不相同。“张文广先生有一种教学方式叫做‘四千次作业法’,即拧千斤棒一千次,下蹲抱摔一千次,把石墩子去一头当靶子,挑勾子和拧麻花各一千次。这样练功会是什么样的?真是让人敬佩!老先生的这种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”“孙剑云先生是孙禄堂先生的嫡女,我拜师孙先生的时候,老先生对我说:‘练武要有口德手德,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民族气节。’”武冬回忆起练习过往:“孙先生经常跟我说,武术就是要开发良知良能。在我的理解中,良知良能也是一种德育,和立德树人有异曲同工之处。”“良知良能”,语出孟子。孟子在《尽心上》中说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良知良能,就是人本能地知善恶,辩是非的道德判断力。武冬教授之所以对“良知良能”记忆深刻,是因为他认为优秀的老师之所以能传道受业解惑,除了学富五车和能够循循善诱外,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“德”。这个“德”是师德,唯能以师德育人,才称得上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。

在武冬教授看来,教学难的不是言传,而是身教。他经常思考: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和言行一致。《尚书》有云“知之非艰,行之惟艰”,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,他指出:“知是基础、是前提,行是重点、是关键,必须以知促行、以行促知,做到知行合一。”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“知行合一”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。
武冬教授坦言:“上课是以言传道,但更重要的是我在用身教、用真情真感真教真练的实际行动打动人。”
何谓身教?
“我上课卖力,学生就不敢不卖力。我的练功鞋经常磨破底,在课上汗水撒一地。”武冬教授笑言:“所以我的课就是用汗水铸就的‘金课’。”
武冬教授有一个学生都知道的习惯,那就是上课时从不看手机,但这也让他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。
“在我父亲病危即将离开我们的时候,妈妈哭着打电话给我,那时我正在上课就没接。没能听到父亲的最后的声音,见上他最后一面,我抱憾且内疚。”武冬教授说道。“我始终牢记着入党誓言,葆有一颗红心,积极投身到工作中,总会感到任劳任怨的收获,无怨无悔的释然。我相信身为老党员的父亲一定会原谅儿子。因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“你们忙,我没事,工作第一”,这也许就是党员的传承吧!”
武冬教授喜欢带着学生出早操,他认为早操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。他三十年如一日的义务带学生出早操,在学校国家队训练基地宿舍前的“桃花岛”,在总书记回信刻石前,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。“经过早操的训练,学生们对武术有种发自内心的热爱,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。有5名武术专业的研究生,在全国武术锦标赛中获得了前8名,成为了国家一级运动员。许多研究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刻苦训练,专业技能显著提高,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质。”
许多学生在毕业后,才恍然发觉能遇到武冬教授是怎样一种幸运。在微信群中,不少毕业学生发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。
“想起武老师在学校上课的时候,感冒发烧,还在坚持上课,认真不减。冬天出的汗总比学生还多,老师您是我们的榜样!”
“幸遇良师,一生榜样。老师的谆谆教诲,言传身教真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,向老师学习。”
中国学生喜欢武冬教授,外国学生也喜欢武冬教授。
武冬教授长年出访各大洲多个国家进行武术教学、讲座,力求弘扬中国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。他每年所教授的学生有数百人,在这些外国学生中,年纪最大的84岁,最小的才6岁。
赵海英是来校学习的法国进修生。作为一名华裔,她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。当问及来北体学习的原因时,她说道:“我从小就知道北京体育大学,我有朋友是这里的学生。”她身边的法国朋友都在练习太极,赵海英感觉那不是原汁原味的太极。为了学习真正的太极,她下定决心放弃法国的工作,来到中国求学。“我能感觉到我适合上武冬老师的课,他讲的那些基础的东西是最适合我的。”
“我所理解的中国武术文化,一定得是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练着会、有效果的。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‘动作慢就是太极拳了’这种表面虚像。所以在教学中,作为一名中国武术老师,需要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去教。不仅仅是教会别人动作,也需要教给别人动作背后的文化。”武冬教授认为文化背后是思想,思想背后是价值,宝贵的价值才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文化,也是贡献给人类健康的方法。

比起自称教授,武冬更喜欢自称为老师:“作为一个普通的武术老师,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,也是个大大的愿望:我希望在未来我们的太极拳课程能够变成国际的太极拳课程,大家一起努力,真正的把太极拳推向世界,让世界人民享受太极拳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健康。”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 

GMT+8, 2024-5-2 11:39 , Processed in 0.178958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